因此,它需要一种无意志的意志和无知之知、无欲之欲。
但王阳明有归寂之说,因而王学中也有归寂一派,它强调心体或良知,作为寂然不动之体,有独立存在的意义,是绝对本体。知是知非而实无是无非,知是知非者应用之迹,无是无非者良知之体也。

王畿则是这一演变的第一个重要人物,他所提出的问题,是应该重视的。所谓生机实际上是人的情感欲望等自然属性。他赋予主体精神以极大的创造性,把它说成是天地万物的根源,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神秘,它无非是指主体精神的能动作用。这无异于说,用主体的先验原则或结构形式,去净化由经验获得的知识或者把知识升华为心灵境界,主要是把历史知识提升为德性原则。[3]《与狮泉刘子问答》,《全集》卷四。
[33]《致知议略》,《全集》卷六。二者有何关系呢?他说:变识为知,识乃知之用。在老子哲学中,道可说是实存或实在而非实体,就是说,道是真实存在的,但不是独立的、不依赖于任何事物的绝对单纯者或不变者,也不是构成万物的最后基质。
但这所谓知识,多指仁义善恶等道德知识,因为在他看来,仁义道德之类完全是人为的躁动和功利所致,并不符合人的自然本真。[14]《老子注译及评价》。有是存在的规定者,故能观其边际。对此他曾进行过深刻揭露。
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生命之本或生命之源同时又是生命的目的,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、自我同一的实体,它是一个过程,这个过程就是道的由隐而显的实现,如果能够完全实现就是归根复命了。

它是立体的,不是平面的,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和直觉。三、婴儿与朴 道的境界既然不可说,不能说,那么,怎样才能表述呢?老子运用比喻(或隐喻)的方法,以婴儿和朴称之。因此,老子并不是自然哲学家。[16] 万物之变化是天地使然,但天地也是物,故不能长久。
这也是老子不同于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。老子的道的境界,以真为特征,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是真理境界。[23]《老子》第16、55章。但这不是自然界的原始本体,而是实现了的本真状态,也就是境界。
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境界不是对象认识,是一种自我修养、自我认识、自我体验所达到的心灵境地。

没身不殆是说,人虽有死,但其境界则因其与道同一而具有永恒性,也就是虽死犹生。老子认为,同于道必先知道,他所说的不出户,知天下。
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乎?故从事于道者,同于道。孔子以仁为最高境界,老子以道为最高境界。其中有物之物,则是指事物、实物,但其中有物并不等于道即是物。老子之所以提出自然,则有明显的价值意义,而不是消解其价值意义。道又是以虚无为其特征的,道就是无,惟其虚无,才能永恒而常在,即所谓常道。从事是实践体验活动,不是如何运用语言的问题。
[11] 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搏之不得,都是指知觉认识而言,说明道不是感性知觉的对象,不可名就是不可指称,不可说。[19] 这是针对昭昭察察之智慧而言的,看似昏昧,实则玄通,是真正的明。
希声、希言似乎并不是绝对无声、绝对无言,要表示道的意义,总要说些什么,但是要尽量少说或不说,正如道无名、字之曰道一样,虽无以名,总要有一个字以表示之。这里确实有辩证法,需要我们揭示出来。
上文所引混成、恍惚、窈冥、有物、有象、有精等等,都说明道是不确定的、整体性的,是由其中之物、象与精显示其存在的。按照道即虚无的观点,道生天地万物的命题可换成有生于无[3],或者反过来说,无中生有。
如果说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,那么,它必须同生命联系起来才有意义,就是说,它不是自然界的因果规律或逻各斯之类,而是生命价值的实现原则。这样的境界用婴儿与朴作比喻,可说是用意深刻而平易。无限性当然不能有任何具体规定,但是一切有规定之物即在其中,或者在其中发生。道是宇宙本体论的,但它必须落实到人生问题。
但是,观是主体性活动,必有观者才能去观,这个观者只能是人,不是别的任何主体,因为老子否定了上帝那样的绝对主体。广泛地说,静的功夫与人的整个生命有关,包括形体生命。
随着浑沌初开,人在实现自己,同时又在分化自己,分化的过程同时也可能出现异化,因此需要修身,需要超越,这超越就是向本真状态的复归,同时也是人的真正的自我实现。由此可见,在老子哲学中,语言认识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。
[4] 这说明万物是生长变化的,万物之生长变化是有根的,这个根就是道。由此理解老子所说的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[5],这不是说,道在某个地方独立存在,或在什么地方周游旅行,而是说,万物的生长变化是周而复始的,其变化之中有不变者在,这就是常道。
老子的真正用意是借婴儿比喻,说明心灵境界之本真状态。老子提出道论的同时,又提出德论,其意义即在于此。只有致虚而守静,才能观复,才能见道。他关于道的境界的学说,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。
这就不是黑格尔意义上的有和无,也不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的存有和虚无。儒家讲不朽,讲浩然之气。
这样的功夫,不能有任何躁动和干扰。婴儿是生命的象征,它无知无识,自然天真,朴实无华,没有欲望,但它有无限发展的潜力与可能,人生的一切,将从这里发生。
道就是无限与永恒,因此能久。道与德的本真状态,就是自然状态,但这所谓自然,不是人之外的自然界,而是一个价值范畴,关系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。 |